《胡适传》阅读答案

1930年,是胡适来到这个世界的第40个年头。按中国的传统算法,他可以说是40岁的人了。这年6月,他便开始写自传《四十自述》。这是他的“传记热”的一个小小的表现。胡适从小喜欢记古人嘉言懿行的文字。儿时读朱熹的《小学》,那里面记载的几个可爱人物,如汲黯、陶渊明等,使他数十年而不忘,并且从中悟出了传记文学有重要的教育意义。

青年时代,尚在中国公学读书的胡适,便开始试作传记文章,《竞业旬报》上曾发表过他最早写的《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》和《中国爱国女杰王昭君传》,立意文字都是少年人所难得的。留美时写过《康南尔君传》。倡文学革命以后,更写了不少今人古人的传记和年谱。刚到40岁便动手作自述。后来逃亡美国,又有半部“口述自传”,还写了一本十余万字的《丁文江的传记》。这后两项自然是后话了。胡适不仅自己写过许多传记,还常常劝别人写自传,足见他是一个“传记热”。

胡适之所以重视传记文学,主要是着眼于它的感化教育功能。他常常慨叹中国传记文学太不发达,也是基于这种认识。他曾分析过我国教育培养人才方面的六种缺陷,其中的一项便是——传记文学太贫乏了,虽偶有伟大的人物,而其人格风范皆不能成为多数人的读物。

他对比西洋教育的长处,也是六种,其中的一项便正是“传记文学特别发达”,而且多能写生传神,又纤细详尽,能够成为后人学习效法的榜样。因此,胡适下决心大力提倡传记文学。

1929年,张孝若为他的父亲张謇先生编文集,撰年谱,作传记,便得到胡适的热情支持。这位张謇先生,字季直,是清光绪甲午科状元,随后投身实业和教育,成为我国近代一位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。虽然他后来政治上趋于保守反动,企业也因负债过多而破产了;但胡适仍称赞他是“失败的英雄”。他的儿子要做先人传记,胡适自然积极支持,鼓励,还慨然答允给孝若的先传作了一篇序。

这篇《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》,事实上可以算作是胡适提倡传记文学的一篇专论。他首先分析了中国传记文学为何不发达,原因有三:第一是缺乏崇拜伟大人物的风气,第二是忌讳太多,第三是古文难以传神写生。都很有见地,特别是第二点分析,深中我国传记文章的痼疾。他指出:传记的最重要条件是纪实传真,而我们中国的文人却最缺乏说老实话的习惯。对于政治有忌讳,对于时人有忌讳,对于死者本人也有忌讳。圣人作史,尚且有什么为尊者讳,为亲者讳,为贤者讳的谬例,何况后代的谀墓小儒呢!……故几千年的传记文章,不失于谀颂,便失于诋诬,同为忌讳,同是不能纪实传信。

这里,胡适正面提出了传记文学“纪实传真”的原则与要求。他认为,真实性是传记文学最重要的条件,一定要说老实话,既不可谀颂,亦绝不应诋诬,而要能写出传主的“实在身份,实在神情,实在口吻”。

对于近代中国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,胡适认为都应该写传记,而且——应该有写生传神的大手笔来记载他们的生平,用绣花针的细密的考证工夫来搜求考证他们的事实,用大刀阔斧的远大识见来评判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。

胡适对于文学,往往是“提倡有心而创作无力”;但传记的创作倒还是不错的。他曾到处劝老辈的朋友们写自传,却都是口头上答应,笔头上不实行。他便自己动笔,开始写自传。他原来打算“从这40年中挑出十来个比较有趣味的题目”,用小说式的文字来写。第一篇写他父母亲的婚事就是这样,颇有一些想象虚构的成分。当时曾得到徐志摩的热烈赞许,胡适自己也高兴,误以为这是“自传文学上的一条新路子”。后来,他还是抛弃了这种小说式的写法,走上了正道。他说:我究竟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学训练的人,写完了第一篇,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,就不知不觉的抛弃了小说的体裁,回到了谨严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。这一变,虽然“颇使志摩失望”,但毕竟变得对;否则,《四十自述》会是另一种样子,不成其为自述,也就很难说有史料的价值了。

现在的这本《四十自述》,其中自然难免有“与当日事实不符的地方”,也难免有讳饰的笔墨,但基本上还是“谨严的历史叙述”,甚至也不加讳掩地写出了他少年时代曾经打牌、喝酒、逛窑子等恶习。文字也自然流畅,间有生动传神之处。虽然不一定像他自己宣言的那样“赤裸裸的叙述”,却也是大致可信而又可读的一部自传。

胡适从40岁在上海开笔写自述,迁居北平后陆续写了几章,43岁那一年方才与读者见面。遗憾的是,由于种种事情打断,他只写出了赴美留学以前的一段生活。虽也自成段落,毕竟只是“半部书”,而且是始终没能续完的“半部书”。(节选自湖北人民出版社《胡适传》)

(1)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,最恰当的两项是(5分)

A.胡适青年时期即开始试作传记文章,《竞业旬报》最早发表的他写的传记文章,体现了少年人难得的文字立意。

B.文中插入胡适支持张孝若为他的父亲张謇先生编文集、撰年谱、作传记的情节,是为了引出他给孝若先传做的序。

C.在胡适看来,中国传记文学不发达的原因之一就是忌讳太多,造成“不能纪实传信”,纪实的内容缺少真实性。

D.胡适的文学创作很有成就,尤其是传记的创作影响很大。他的《四十自述》是一种“谨严的历史叙述”,有一定的史料价值。

E.胡适的《四十自述》因种种原因,只写完了他赴美留学以前的一段生活,这不能不让人深感遗憾。

(2)胡适的“传记热”都体现在哪些方面?请结合文本加以简要概括。(6分)

(3)胡适重视传记文学的原因有哪些?请分条加以陈说。(6分)

(4)你同意胡适认为中国传记文学太不发达的说法吗?请结合原文提供的相关信息及学过的知识,谈谈自己的看法。(8分)

《胡适传》阅读答案

(1)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。

【方法点拨】A项,“最早发表的”表述与原文有抵触,原文说的是“发表过他最早写的”;D项,胡适对于文学是“创作无力”,“传记的创作影响很大”也不准确;B项,“是为了引出他给孝若先传做的序”不够完整,还能体现他对传记的重视。

【答案】C给3分,E给2分,答B给1分;答A、D不给分。

(2)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的能力。

【方法点拨】根据开篇内容,找准答题范围,进行筛选和概括。

【答案】他自小喜欢阅读古人传记,数十年不忘,并能从中悟出教育意义;(2分)各个时期都能坚持写作传记文章,包括《四十自述》;(2分)常常劝别人写自传。(2分)

(3)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。

【方法点拨】内容集中在三、四段,分条陈说时要体现角度的变化,不能丢漏要点。

【答案】传记文学具有教育感化功能,传主可以成为他人学习效法的榜样;(2分)吸收借鉴西洋教育的长处,“传记文学特别发达”;(2分)中国的传记文学贫乏,教育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缺陷。(2分)

(4)【解析】本题考查考生对传主观点的理解,属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。

【方法点拨】结合文本,立足原文,思考传主的观点,从已学的知识里寻找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加以论证。不能完全离开文本回答分析,只要言之有理,说之有据即可。

【答案示例】观点一:中国传记文学太不发达。①传记文学中偶有的伟大人物,其人格风范都不能成为多数人的读物;(3分)②传记文学要遵循“纪实传真”的原则与要求,而中国文人最缺乏说老实话的习惯;(3分)③古文难以传神写生,无法发挥传记的教育感化功能。(2分)

观点二:中国传记文学很发达。①中国人有英雄崇拜情结,喜欢美化和神化伟人,这为传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;(3分)②中国传记文学历史悠久,前后有着脉络清晰的文化传统承袭;(3分)③纪传体史书刻画人物细腻生动,容易成为后人学习效法的榜样。(2分)

《格局》读后感心得体会

https://www.08585.net/th/16788.html